-
散文:《延伸的柜臺》
更新時間:2025-07-03
每當營業廳的卷簾門嘩啦啦升起,STM機屏幕上的數字便開始跳躍。這讓我想起父親那桿磨得發亮的銅秤——無論是稱量稻谷還是計算利息,都需要同樣的耐心與誠意。作為民豐農商銀行的一員,我深知普惠金融的根,既扎在總行的戰略規劃里,更深深埋進田間地頭的泥土中。
曾幾何時,我也曾被科技浪潮沖擊得手足無措。直到遇見顫巍巍舉著智能手機的王阿婆,屏幕上的圖標在她眼里像捉不住的螢火蟲。我們立刻行動:把反詐知識改編成順口溜印在日歷上,手繪STM機操作流程圖掛在村口,甚至借公益活動吸引老人們聚在營業廳學手機銀行。當看到他們終于能自己查詢養老金時綻放的笑容,我突然明白:科技的溫度,就藏在老人們學會點擊“確認”鍵時發亮的眼神里。
民豐農商銀行力推的“整村授信”工作,在埠子鎮陳老板那里有了具體的模樣。他至今珍藏著十四年前的5萬元貸款單據,泛黃的紙頁上還留著當年的印記。如今他輕點手機,50萬元信貸額度即刻到賬,新擴建的豬舍里滿是歡騰的豬崽。“從前要跑三天的手續,現在三分鐘就辦好。”他粗糙的手掌摩挲著手機,仿佛觸摸著時光的年輪。
有人問我們和其他銀行有什么不同?或許就藏在這些細節里:幫李嬸代繳醫保時順手修好她孫子的遙控車,給商戶送對賬單時捎帶自家腌的咸菜。日積月累,我們成了街坊的“金融管家”——張家的果園要防蟲害,劉家的民宿要搞促銷,連新媳婦選窗簾都會來征求意見。當村頭大喇叭用方言播報“富民創業貸”政策時,我忽然懂得:所謂“服務下沉”,不過是把晦澀的專業術語,換成鄰里閑話般的家常叮嚀。
最近查看“掌心廳”后臺,發現晚間十點左右是貸款申請的高峰期。這些數據背后,是菜販老周披星出發前申請的周轉金,是繡娘春梅趕制嫁衣時提交的原料款。柜臺角落那盆綠蘿不知何時爬上了STM機,嫩綠的藤蔓與金屬機身依偎生長——像極了我們正在經歷的轉變:當金融服務真正融入生活,冷冰冰的機器也能傳遞溫暖。
傍晚交接班時,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投在營業廳的玻璃門上。那些被STM機打印出來的憑證,記錄著老農第一次視頻面簽時緊張搓手的模樣,留守少年收到助學貸款通知時蹦起的身影。這些細碎的片段,正拼湊成普惠金融最真實的圖景:它不是報表上的數字,而是千家萬戶屋檐下的燈火;不是會議室里的藍圖,而是三代農信人用腳步丈量出來的田埂。
民豐農商銀行的助農故事,寫在陳老板豬舍擴建的磚瓦里,印在王阿婆終于學會使用的手機銀行界面上,更刻在我們日復一日“把小事做透,把實事做暖”的堅守中。這方三尺柜臺讓我懂得:普惠金融的終極意義,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體面地接住時代遞來的機遇。(民豐農商銀行 孫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