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為何讀書》
更新時間:2025-05-16
4月23日讀書日,全民掀起讀書熱潮,熱潮之下裹挾著嘈雜的聲音。為什么要讀書?讀書在于文字里永不褪色的共鳴。
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回答:“它可以讓你在看到落日余暉時,腦海中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陽真好看’;在看到漫天飛舞的雪花時,能夠脫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而不只是驚呼‘哎呀,雪好大,被驚呆了’。讀書的好處在于你總能發現原來你的感受早已被世上某個人說清楚了。”
當感覺貧瘠的文字無法描繪出眼前的景致,洶涌澎湃的內心無法宣之于口,讀書讓我們的世界生出藤蔓,將所見所思肆意舒展,將所聞所悟盡情分享,發朋友圈、分享生活vlog也能在千篇一律中脫穎而出。發圈狂人李白即使千年以后也依然讓人拍案叫絕,在文字行間與之產生內心共鳴。其與知己賀知章酒肆飲酒忘帶銀錢,賀知章豪氣以三品以上官員金腰帶為賒,李白感慨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發圈道“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游玩廬州,見瀑布白練,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發圈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遇帝王賞識,壯志難酬時被潑天富貴砸中,把喜悅昭告天下,發圈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生活對于鈍感的人來說,不過是瑣碎堆砌,對于熱烈奔放的李白就是用文字串出喜怒哀樂,用筆觸將腳下咫尺擴寬至天涯。
書籍將生生不息的信息傳達,事物以文字作為熱情的載體,將內心的殘缺朝向圓滿遷徙,在圓滿不知所蹤、思緒不知所解里尋求回應。所謂讀書的魅力不只止步于言語的表達,更在于心靈的觸動,在無盡的文字里感悟出無限的自我。在前路漫漫,不知路在何方時讀《平凡的世界》,少平在夜間用書構建起豐富的精神世界,在荒漠般的生活中播種下嫩綠的苗芽。在停留原地,卻對遠方心生向往之際讀《撒哈拉的沙漠》,三毛在沙漠以廢舊輪胎建起烏托邦,在日?,嵥槔镒甜B出嬌艷的玫瑰。在不愿長大,逃避俗世的繁瑣時讀《城南舊事》,英子在家庭風雨飄搖之際勇挑重擔,在風霜雨露下孕育出堅韌的樹苗。
文字除卻必須宣于口,寫于紙,還有觸動在心,悟道在內,讀過的書積淀出生活的底氣,看過的風景塑造出全新的自我。王陽明龍場悟道,無幾人可成大圣賢,在圣賢留下的智慧里領悟,將生活的底色從文字尋找到蹤跡,相信筆在指間,路在腳下,乾坤未定,于書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少時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少不知深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氣風發、“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豪情萬丈,都化作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皋農商銀行 季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