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老家的菜市場》
更新時間:2025-09-24
老家的菜市場總是熱鬧的,這是個有別于城市農貿市場的獨特地方。這里的獨特之處在于——鄉村古拙,民風淳樸,展示新鮮,顯露地氣。
鄉村菜場,在庸常世界、煙火人間,昭示著紅塵冷暖、鄉愁濃淡。如同那些蔬菜瓜果,魚蝦蟹鱉,一律是野生野長,一律是原汁原味。周末回了趟老家,這個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的鄉村菜場忙碌依舊,小販們熱情似火,農產品豐富繁雜。這里,仿佛一年四季都在熬著一鍋鄉土味的濃湯,煙火氣味撲面而來。
好就好在露天、接地氣,不像菜市場,更像是在自家的菜地里閑逛。晨間的土壤還有些潮氣,勤勞善良的菜農,從裸露的良心里獻出如晨露、白露一般鮮嫩、潔凈的食材,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上偶爾也露上一手。人和菜,密密匝匝,其間散露的泥土氣息,令人感動,讓人陶醉。小販們高聲招攬客戶的聲音此起彼伏,這邊賣魚的老板大聲喊:“來買魚,今天有野生的大花鰱,小河蝦也有!”那邊賣菜的大爺也不甘示弱:“才掐下來的空心菜,帶點回去拍點蒜泥炒了吃啊。”
樸素簡單的人和環境,寂靜安逸的表情和菜品,這里的一切簡單純粹。
記得小時候,每逢周末,我總會跟著爺爺穿梭在菜市場的各個角落。在去買豬肉的路上,爺爺會順路問一下本地蠶豆的價格。第一個菜攤老板報價:蠶豆6元。爺爺咂咂嘴,小聲念叨著價格,繼續往前。賣豬肉的攤位前,爺爺會教我哪一塊是五花肉,哪一塊是夾心肉,哪個部位叫梅條。老板稱好肉,突然想起什么,笑著對爺爺說:“叔啊,這是我媽種的蠶豆,您要就4塊錢拿走,新鮮得很。”他遞過塑料袋時,我看到了他滿是老繭卻無比真誠的手,還有那袋子里裹著絨毛、飽滿新鮮的蠶豆。返程時,路過另一家菜攤,爺爺問:“蠶豆怎么賣?”“5塊,自家地里摘的。”這一路價格的起伏,像一場即興的算術游戲,省下的“巨款”不過幾元錢,卻能讓人產生一種“占便宜”的心態,開心許久。小時候的我,跟在爺爺身后,懵懂地感受著生活的煙火氣。
現在買菜總喜歡往老人的攤位鉆,不再像以前一樣,跟著大人懵懂地感受煙火氣,而是像大人一樣體會這人間的酸甜苦辣。戴草帽的大姨,會在稱重后多塞兩根小蔥,笑著說:“自家種的,不值錢。”戴草帽的大伯,把茄子碼得整整齊齊,帶著泥土的清香。有次買空心菜,大媽細心地摘掉黃葉,嘴里念叨著:“空心菜桿先炒,半熟了再放葉子。”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卻蘊含著濃濃的鄉情。他們的笑容、他們的話語,讓我在暫別農村的日子里,時常回味。
暮色漫進廚房時,鍋里的湯也在咕嘟作響,早上買的五花肉燉熟了,調個料汁,試著做了一道新學的蒜泥白肉,味道不賴。
菜市場里的故事,從來不是簡單的價格加減,而是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溫柔共振。那些帶著泥土的蔬菜,那些討價還價時的笑臉,那些隨季節流轉的滋味,共同寫成了一首關于家鄉的詩,在我平凡的日子里輕輕吟誦。原來,最美的生活,就在這人間煙火里。(如皋農商銀行 吳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