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我家小院的植物哲學》
更新時間:2025-08-21
我常年在異地工作,居住的老房子帶一個不足二十平米的小院,直到有一年開春后院墻根冒出第一叢倔強的雜草,我忽然想在這里種點什么——不是為了裝點,更像是給我漂泊的日子找個錨點。
最初從苗木之鄉網購來的矮化大櫻桃是個“刺頭”。枝條總往斜里竄,像憋著股勁要沖破屋檐的限制。請農技站的鄰居老張來看,他手里的修枝剪“咔嚓”一聲,最張揚的那根徒長枝就落了地。“這樹啊,得學會低頭。”他用布滿老繭的手指摩挲著切口,“養分就這么多,全耗在瘋長上,哪還有力氣結果?”我蹲在一旁看著滲出汁液的傷口,忽然想起剛入職那年,總愛搶著做超出能力范圍的工作,結果紕漏百出,被主任溫和地提醒:“先把基礎業務數據學懂,比什么都強。”植物的生長規律在啟示我先學會低頭扎根,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長。
修剪的哲學在藍莓身上有了另一種詮釋。它的枝條纖細,卻愛密密麻麻擠在一起,像一群怯生生不敢出頭的孩子。老張教我“疏枝”,要在交叉的枝條里選出最壯實的那根留下,其余的果斷剪掉。“得給它們留出生長的空當,陽光照得進來,風也吹得過去,才能少生病。”我捏著剪刀的手有些猶豫,仿佛剪掉的不是枝條,而是某個不忍拒絕的請求。后來在處理協調一些棘手工作中,我漸漸懂得,適當的“留白”比事事應承更有效——清晰的邊界里,反而能長出更從容的節奏。
澆水是門更微妙的學問。無花果耐旱,水多了會爛根,得等盆土表層泛白、葉片微微發蔫時再澆,一次就要澆透,讓水流從盆底的孔里暢快地滲出來。葡萄卻不一樣,尤其掛果后,每天清晨都要給葉片噴水,像給忙碌的人遞上一杯及時的清茶。我漸漸摸出規律:有的植物需要“克制”,有的則要“周到”。原來維系客戶的相處之道,都藏在這 “澆水” 的智慧里。我們既要學會克制,也要懂得周到,而這分寸的拿捏,正是生活最細膩的修行。對待不同的人,就像照料不同的植物。有的人如無花果,性子沉靜內斂,不喜過多打擾,你只需在他真正需要時遞上支持,如同等盆土泛白再澆透的水,不多余,卻恰好解渴;而有的人如掛果的葡萄,熱情鮮活,需要時常的惦念與問候,一句清晨的問候,一次及時的關心,便像葉片上的水珠,能讓彼此的關系愈發滋潤飽滿。找到平衡,才能讓每一段關系、每一件事,都像被悉心照料的植物那般,朝著最好的方向生長。
疏果的過程最讓人揪心。我的迷你盆景山楂樹掛果時熱鬧得很,青綠色的小果子擠得枝條彎了腰,像綴滿了微型燈籠??衫蠌堈f必須摘掉大半,每根結果枝上最多留三個果。“舍不得疏,最后個個長不大,還會把樹累壞。”他教我捏住果柄輕輕旋轉,那些看著飽滿的小果子就落進竹籃,堆成青澀的小山。我想起曾同時遇到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和崗位晉升考試、技能競賽考試,面對重疊的考試,筆在報名簡章上懸了又懸,既想抓住資格證的 “敲門磚”,又舍不得晉升考試的“臺階”,更放不下技能競賽里嶄露頭角的機會,總覺得“多抓一個是一個”。熬夜熬到眼底出血,卻哪個都沒做到完美。原來人生和植物一樣,懂得舍棄,才能讓留下的分量更足。不要像沒疏果的山楂樹,看似掛滿了“努力” 的果子,實則個個干癟,連帶著自己也累得像被壓彎的枝條,喘不過氣。“舍”從來不是認輸,而是給“得”留足生長的空間。就像要掐準“每枝留三個”的分寸,人生也得學會在紛繁里挑出最核心的目標——或許是當時更關乎長遠的晉升考試,或許是能夯實基礎的資格證,把分散的精力收攏成一束光,反而能把一件事做透。生活里的 “疏果” 從來都帶著點疼痛,就像親手摘下那些鮮活的果子時的揪心,但正是這份“狠心”里藏著清醒,才能在人生的枝椏上,結出更沉甸甸的果實。
去年夏天遭遇罕見的連陰雨,獼猴桃的葉子開始發黃,卷成一個個小筒。我急得給老張打電話,他在電話那頭聽著雨聲說:“這就是種地的難處,人再盡心,也犟不過老天爺。”我披著雨衣在雨里搭起簡易棚,看著雨滴在塑料布上砸出密密麻麻的坑,忽然理解了那些來貸款的農戶,為什么總愛盯著天氣預報說話。他們的焦灼里,藏著“靠天吃飯”的敬畏。一場冰雹就能讓即將成熟的蘋果落滿地,連續的干旱能讓飽滿的藍莓縮成藍莓干。以前在柜臺后看貸款申請上的“種植風險”,只是個冰冷的詞組,如今蹲在濕漉漉的泥土里,才讀懂那四個字背后,是多少個日夜的提心吊膽。
今年春天,櫻桃樹第一次結了果。紫紅色的果子藏在新抽的嫩葉間,摘一顆放進嘴里,酸甜的汁液在舌尖炸開時,我忽然明白,這些矮化的盆景為什么能在方寸之間扎根結果。它們被修剪、被約束,卻把所有力量都凝聚在最核心的生長上,像極了我們這些在縣域里默默耕耘的人。農戶在田埂上重復著播種與收獲,商戶守著小店迎來送往,而我們這些穿行其間的金融人,不過是幫他們搭起更穩的架子,讓每一份努力都能結出實在的果。
小院的植物們成了最靈敏的晴雨表。櫻桃開花時,預示著農戶該準備春播的貸款;葡萄藤爬滿支架的日子,恰是麥收后資金周轉的旺季;山楂泛紅的時候,結算單總會堆成小山。它們用抽枝、開花、結果的節奏,悄悄校準著我對這片土地的感知——不再是報表里的數字,而是晨露里的生機,是風雨中的堅韌,是每一份扎根土壤的努力,都值得被認真對待。風穿過枝葉的縫隙,帶著淡淡的果香。我知道,這個小院早已不是簡單的落腳點,它用植物的語言,教會我如何在奔波中扎根,在忙碌中沉淀,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種出屬于自己的答案。(東海農商銀行 李敬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