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筆:《觀“蠻好的人生”引發的職業共鳴》
更新時間:2025-05-27
假期在追劇《蠻好的人生》時,總被胡曼黎和薛曉舟與客戶之間的故事牽動心緒。那些藏在保單背后的真誠與堅守,不僅是保險從業者的日常,更折射出客戶服務的深層智慧。孫儷飾演的胡曼黎,一個在行業沉浮中逆風翻盤的中年保險人,她的故事不僅是職場的縮影,更讓我們銀行從業者看到了金融營銷的共通本質——用專業織就信任,用溫度守護人心。
用專業織就信任之網
營銷的底色是專業與真誠的平衡。劇中胡曼黎的徒弟薛曉舟初入保險行業時,只會機械式背誦條款,卻因忽視客戶情感需求而屢屢碰壁。直到胡曼黎告訴他:“保單背后是人情世故,你得先懂人心,再談專業。”在銀行業同樣如此,我們常陷入“專業至上”的誤區,以為數據與條款足以說服客戶,但胡曼黎的“修馬桶理論”點醒了我們——當客戶需要解決馬桶堵塞時,真正的服務從“修馬桶”開始。現在的客戶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非冰冷的產品說明書。胡曼黎與薛曉舟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們將數據分析能力與人性洞察力結合,從“推銷保單”升級為“規劃風險”。銀行拓客亦如此,過去,我們依賴“禮品攻勢”和“話術套路”,如今卻面臨客戶理性化、需求多元化的挑戰。之前我曾了解到我的一位同事為小微企業主設計貸款方案時,不僅分析利率,還為其梳理上下游賬期風險,甚至利用自己法律專業的知識為客戶合同提供法律建議,最終贏得該客戶的長期合作。這讓我想到劇中薛曉舟用專業周密的方案打動客戶的一幕——未來的金融從業者,必須是“問題解決者”而非“產品推銷員”。
用溫度化解客戶疑慮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生活,而服務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客戶生活的一部分。胡曼黎處理周阿姨母女糾紛的場景,堪稱客戶服務的教科書。當客戶孫潔因母親給小男友買保險而情緒崩潰,胡曼黎沒有急于推銷產品或調解矛盾,而是靜靜坐在一旁,遞紙巾、倒熱茶,聽她們把委屈、憤怒和擔憂一股腦傾訴出來。她敏銳捕捉到母女間缺乏溝通的癥結,用家常話化解了劍拔弩張的氣氛,最終不僅促成了保單,更修復了母女關系。這種“先共情,再服務” 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營銷中冰冷的利益交換,讓客戶感受到被看見、被理解的溫暖。
客戶維護是細節里的“超預期服務”。胡曼黎隨身的記事本里詳細記錄著客戶家屬病歷、生日等信息的場景,更是直擊人心。她會在客戶孩子高考時送去加油卡片,為癌癥患者墊付住院費,把每一位客戶都當作家人般對待。這種超越業務范疇的關懷,構建起牢固的情感紐帶,讓客戶從心底認可和依賴。“銷售不是硬塞東西給客戶,而是要用真心搭建一座信任的橋梁,橋搭好了,交易自然就成了。”胡曼黎和薛曉舟用行動告訴我們,唯有真誠、耐心和共情,才能在客戶心中種下信任的種子,收獲長久的支持與陪伴。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這種用心與溫度顯得尤為珍貴。
用韌性面對行業變革
《蠻好的人生》折射了保險行業的陣痛:傭金縮水、監管趨嚴、粗放式營銷被淘汰。胡曼黎的人生充滿戲劇性:被同事背叛、婚姻破裂、事業歸零。但她從未沉溺于情緒,而是用“解決問題”的姿態直面困境。她在臺風天邊流淚邊給客戶發提醒消息的鏡頭,讓我想起一句話話:“成年人的體面,是擦干眼淚繼續微笑服務。”孫儷在采訪中談到:“胡曼黎教會我們,中年人沒有脆弱的時間,只有解決問題的效率。”這何嘗不是銀行人的寫照?當面對指標壓力、客戶質疑甚至無理投訴,我們學會將委屈咽下,將專業寫在臉上;當VTM取代人工窗口,當數字化沖擊傳統服務模式,銀行人難免陷入“被時代拋棄”的恐慌。但胡曼黎的故事也提醒我們:真正的韌性不是麻木,而是在認清現實后依然選擇相信,與其抱怨環境改變,不如主動擁抱破局的契機。胡曼黎從熟悉的線下營銷轉向線上社群運營,從零開始學習短視頻科普保險知識,這種自我迭代的勇氣,正該成為銀行人應對變革的底氣。行業的陣痛從來不是退縮的借口,而是錘煉專業韌性的熔爐,唯有帶著“解決問題”的信念躬身入局,才能在變革的浪潮中,守住那份服務的初心與尊嚴。
《蠻好的人生》并非完美的職場教科書,但它撕開了金融行業的光鮮表象,讓我們看到了營銷的本質——在數字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在規則與溫度之間守護初心。正如劇中那句臺詞:“保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人要走得遠,炭比花更重要。”銀行人的價值,亦在于此——做客戶越冬途中的“送炭者”。(江南農商銀行 褚雯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