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先行十五載 不忘初心再啟航
更新時間:2016-11-11 作者: 佚名
改革先行十五載 不忘初心再啟航
—— 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十五年改革發展綜述
2001年9月,全國第一家農村信用社省級聯社—— 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省聯社”)正式成立。
十五年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人民銀行、銀監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省聯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市場定位,積極履行對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全行業”)的指導、服務、協調和行業管理職能,目前全行業已發展成為擁有縣域金融市場資源主要份額、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主要力量、服務惠及全省主要人口的農村金融主力軍。
——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截至2016年8月末,各項資產總額23790.9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7038.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390.3億元,在全省銀行同業中分別率先突破2萬億元、1.5萬億元和1萬億元大關。與成立前相比,存、貸款總量在全國農信系統中排名分別從第5位上升至第2位、第1位,在省內銀行同業中排名均從第4位上升至第1位。
—— 改革創新成效顯著。產權改革一路領先,2001年11月,張家港農聯社在全國第一家組建為農商行,2016年5月,轄內62家法人單位全部翻牌為農商行,江蘇在全國較早成為完成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的省份之一。目前,江陰農商行等5家機構已經或即將在國內主板上市,成為全國首批登陸A股市場的農商行;跨區域、多元化發展步伐加快,12家農商行共設立異地分、支行91家;19家農商行在省內外設立73家村鎮銀行;部分農商行設立金融租賃公司等,探索多元化、綜合化經營的新路徑。
—— 金融惠農品牌凸顯。截至2016年8月末,全行業涉農貸款余額5691.3億元,農業貸款總額連續7年均與全省第一產業GDP總量相當。在全國率先形成“陽光信貸”、“金融服務村村通”、“小額信貸扶貧”三大特色服務品牌,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2009年在全國首家實現鄉鎮金融機構全覆蓋,主動承擔并全面代理發放涉農補貼、城鄉低保、養老保險等125種項目,惠及全省所有農戶。
—— 運行質態保持穩健。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行業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貸款撥備率分別為12.6%、193.6%、4.6%,均優于監管指標要求。全行業凈資產1476億元,比2001年末增加1451億元。2015年末,在加大撥備計提與核銷的基礎上,實現利潤總額220.5億元,比2001年末增盈222.5億元;全行業不良貸款占比較2001年末下降了25.2個百分點;2015年全行業監管評級二級以上機構占比45%,行業整體健康度進一步提升。
—— 行業支撐有效發力。省聯社整合行業資源,成立信息結算中心,為全行業提供專業化的后臺服務。集中行業資源開發新一代綜合業務系統,在全國農信系統首家使用大型計算機運行平臺。發揮省聯社人才、技術及資源優勢,專門設立產品研發部門,實施創新項目364個。全面推出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及社區金融APP等現代金融產品,統一開通全省水、電、燃氣、有線電視等代繳費平臺,牽頭與多家同業機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探索行業多元合作的新模式。
扎根 “三農”—— 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
省聯社成立以來,準確把握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圍繞“三農”和小微企業兩大客戶群體,切實做好普惠金融服務配套與提升,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具有江蘇特色的普惠型、結構型、配套型、創新型“四型”支農服務體系,形成“陽光信貸”、“金融服務村村通”、“小額信貸扶貧”三大服務品牌。
深化普惠型服務,面向千家萬戶打造“民生工程”。2007年在全國率先推行“陽光信貸”工程,截至目前,省聯社指導全行業共建立農戶信息檔案912萬戶,推動“陽光信貸”標準化平臺建設,對413.4萬戶農戶授信2789.1億元,138.6萬戶農戶用信1351.4億元。引導全行業主動參與金融扶貧工作,累計向275.1萬人次貧困農戶發放256.5億元扶貧小額貸款,執行基準利率不上浮,幫助低收入群體盡快脫貧。
細化結構型服務,助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局。針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趨勢,省聯社指導全行業做好“三權”抵質押和金融支持家庭農場等試點推廣工作,并加大產品研發推廣力度,積極主動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全行業已為5127個家庭農場授信20.2億元,用信家庭農場3895個,用信金額13.6億元。穩步增加住房消費、個人按揭貸款投放力度,努力滿足農村新型城鎮化的信貸需求,2015年全行業發放住房按揭貸款542億元,增幅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幅。截至目前,全行業農業貸款、農村工商業貸款、其他貸款余額比重為20:48:32,與縣域經濟一二三產業的配比趨向協調。
優化配套型服務,完善城鄉一體金融服務體系。切實加強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全行業62家法人單位的3179個網點覆蓋全部縣域與鄉鎮,23600個金融便民到村服務點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布放各類自助設備142000臺,63%以上的業務通過電子銀行渠道辦理。整合升級服務點,規范并加快農村金融綜合便民服務站建設。至2016年8月末,全行業已規范建立11234個農村金融服務站,占全省總數的85.3%。
強化創新型服務,提升服務小微企業水平。引導全行業對接縣域產業發展格局,大力支持與城鎮化緊密配套的農產品深加工、小微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推進全省小微企業轉續貸方式創新工作,62家法人單位累計為4975個小微企業辦理轉續貸6739筆、金額242.8億元;42家法人單位引入微貸技術,實現了“陽光信貸”技術的升級。截至2016年8月末,全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6753億元,占全省小微企業貸款總額的31%。
破冰探索 —— 當好農信社改革開路先鋒
作為全國農信社改革試點的先行者,省聯社始終立于改革創新前沿,在銀行組建、票據兌付、公司治理、機制轉換、資本合作等重點改革事項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
產權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從全國首家全省范圍內縣級聯社統一法人,到全國首家農商行——張家港農商行的成功組建;從蘇州地區農村信用社在全國省轄市率先全部成功改制為農商行,到全省農村信用社全部翻牌為農商行;從張家港農商行全國首家提交上市申請并接受上市輔導,到無錫等5家農商行IPO項目無條件過會,再到江陰農商行率先獲得上市批文,成為全國首家登陸A股市場的農商行,省聯社牢牢把握改革發展先機,穩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在英國《銀行家》發布的2015年全球1000強銀行排名中,江南、常熟等8家農商行榜上有名,占我國入榜農商行總數的30%。
政策助力,開啟“機遇之窗”。始終把握國家扶持農信社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省聯社充分發揮協調服務功能,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全面落實了票據兌付、財政扶持、稅務減免等專項政策,借助機制轉換與自身努力,積極化解歷史包袱,初步建立起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同時,指導法人單位向人行申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基礎成員,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加速進程下的競爭與挑戰。
行業合作,搭建“共贏橋梁”。在全國率先按市場化原則建立行業風險救助基金,并按章規范使用。牽頭組織與人行南京分行簽訂常備借貸便利協議,率先建立行業流動性互助應急機制,指導法人單位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在行業內建立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輸送紐帶,實現從單純引資向引資、引制、引智的全面轉變。目前,共引導行業內資本合作28.2億元,幫助消化不良資產和增加資本公積13.6億元。
管理轉型,緊跟“時代節拍”。轉變經營管理機制,指導法人單位以客戶為中心,按照業務經營專業化、運營管理集中化要求,推動管理向扁平化轉型,實現對客戶“一站式”服務;指導落實銀監會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完善履職平臺,規范操作制度,配備工作人員,暢通內部信息溝通渠道,充分發揮董(監)事會和專門委員會的作用;指導引入經濟資本理念,運用管理會計工具,建立資金轉移定價機制,強化資產負債結構管理;指導全行業轉變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和外延式增長方式,以推進全行業商務轉型為抓手,著力構建以市場為導向、客戶為中心、信息化為基礎,機制配套,體系全面、流程規范,風險可控的經營管理新模式。
分類指導 —— 激發全行業持續發展活力
十五年來,省聯社積極適應宏觀經濟周期的波動,順應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把分類指導貫穿于全行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有效激發了全行業發展的活力要素。
分段謀劃,引導行業走向。針對全省法人單位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分步制定全行業改革發展規劃。2001年到2003年,為改革試水階段。面對人心不穩、資不抵債和活力不足等問題,對內以勞動用工、崗位競聘和績效掛鉤為抓手,加快經營機制轉換;對外以市場引領為抓手,強化組織推動,推進行業發展。2004年到2007年,為強化管理階段。轉換經營機制,落實扶持政策,加快銀行機構組建,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全行業各項經營指標持續向好,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基本形成。2008年到2013年,為深化改革階段,以產權改革為主導,以銀行組建為抓手,引導基層法人單位由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2014年至今,為推進轉型階段。順應深化改革大勢,推進“小法人、大體系”的行業工程建設,突出基層法人單位商務轉型和省聯社自身轉型兩大重點,加快構建行業服務、管理和風控三大體系,促進行業整體服務能力提升。
分類指導,做到精準施策。針對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不同情況,指導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法人單位,分別融入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建設、蘇中融合發展、蘇北跨越發展大局,促進金融資源均衡配置;針對農村、城郊、城區三大板塊的不同特征,指導法人單位以“四型”支農服務為基本模式,采取差異化服務策略與營銷手段,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針對基層法人單位發展程度差異,明確省聯社領導班子及職能部門的基層分工片與掛鉤聯系點,指導基層法人單位平衡發展。
分層落實,營造發展氛圍。建立完善以等級行考核、綜合考核和專項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考核體系,引導法人單位實施戰略規劃,注重質效,規范內部管理。2015年度全省農村信用社內部等級考核,4A以上單位39家,占比達62.9%;制定支農、信貸、電子銀行、資金業務、合規管理、風險管理、審計、反腐倡廉、黨建和干部管理等行業指導意見,根據監管要求和檢查發現的各類問題,及時下發風險提示,出臺規范性文件,為全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根據行業階段性工作特點,組織開展首季“開門紅”等活動以及各類專項競賽,適時組織召開支農服務、文明規范服務、風險防控等經驗交流會和現場推進會,提高整體金融服務水平。
嚴格管理 —— 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十五年來,省聯社從多維度推進全行業完善經營機制、管理流程,探索出既順應現代金融企業管理要求,又彰顯江蘇農信特色的管理模式。
以建章立制為綱領,抓住規范管理“牛鼻子”。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風險的理念,強化制度建設與執行;以建立健全總法律顧問制度為切入點,完善法律事務組織體系和法律風險防范制度體系,著力強化法人單位領導班子的法治思維;全面建立黨委統籌領導下的法人治理結構和“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制度及程序,推動公司治理由“形似”向“神似”轉變。
以流程管理為依托,激活精細管理“源動力”。指導法人單位通過設立大額貸款專營團隊、大客戶部等方式將大額貸款上收至總行經營管理,引導基層支行專注于農村市場和零售市場;引導法人單位試點事業部制改革,對金融市場、微貸、“三農”、零售貸款等業務條線,實行專業化經營、獨立核算和獨立考核;鼓勵法人單位按照同業業務專營和理財業務事業部改革要求,設立專門的資金業務部門,負責資產交易、同業、理財等金融市場業務。同時,2014年啟動全行業商務轉型工作,規范提升戰略澄清、組織架構、公司治理、客戶關系管理、流程建設、風險管理等一系列精細化管理建設工作,引導全行業以現代IT技術為支撐,全面打造現代農村金融企業。
以風險管控為基準,嚴守合規經營“生命線”。堅持底線思維,嚴守合規經營和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紅線。一是指導法人單位推進授信管理集中化、標準化,防范信用風險。目前,所有法人單位均上收了基層機構除部分低風險業務以外的授信審批權限;半數以上法人單位已實施獨立審批人制度。二是指導法人單位推進運營集中管理,防范操作風險。在推動單設運營管理部,落實集中對賬、集中事后監督的基礎上,優化風險監督和預警模型,提升集中授權交易范圍,強化印章和檔案管理。三是持續提升全行業合規風控水平。以案件專項治理為抓手,通過加強案件風險排查、合規管理督導、開展達標創建、開發上線合規與客戶風險預警系統、持續推進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等多種措施,增強法人單位合規管理的主動性和前瞻性。
以監督檢查為抓手,構建依章辦事“防護欄”。按照“行業集成、資源共享”原則,集聚行業審計力量,組建行業審計隊伍,推進審計體系建設,提升內部審計質量,引領全行業依法合規經營、持續穩健發展;先后針對呆賬貸款核銷、工資計劃執行和資產質量、財務成果真實性等重點事項開展專項審計,對法人單位高管人員進行任期(離任)履職審計,促進全行業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定期組織開展安全保衛、財務會計、票據授信、資產質量等專項檢查,對公司治理、信息科技、內部審計、勞動競賽等工作進行專題督查,對鋼貿貸款、股東貸款等進行行業風險提示,促進法人單位按章辦事、合規操作。
集聚功能 —— 構筑開放協同大服務平臺
十五年來,省聯社按照利益聯合、定位服務、專業高效的改革方向,在IT系統建設、產品開發、人員管理、政策協調等方面積極發揮省聯社的行業資源集聚優勢。
堅持科技興社,推動業務發展。全面實施“科技興社”戰略,建立了科技、結算、資金融通三大服務平臺,提升了全行業的電子化、信息化水平,為增強核心競爭力、保持行業完整性提供了支撐。省級聯社率先使用大型計算機進行數據管理,目前日均交易筆數1173萬筆,2016年春節期間,業務峰值交易筆數2304萬筆,業務處理速度和系統可用性大幅提高。在此基礎上,開發了ODS數據倉庫,建立了內外部信息集成共享平臺,將信息化應用由業務領域向管理領域縱深推進。數百個系統和項目順利完工,構建了由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等立體化、多渠道服務體系;陸續推出移動金服平臺、多功能智能清算平臺等便民服務創新項目;成功上線管理會計、客戶關系管理、流動性管理、產品定價、“營改增”稅管等業務精細化管理系統。
堅持內外協調,抱團協作發展。積極發揮省聯社的行業主管溝通協調職能,利用省級平臺優勢,努力爭取各級黨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與省直部門溝通合作的機制,積極打造市場拓展平臺,為法人單位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協調省有關部門推進落地社??ùl項目,目前法人單位已發卡962.7萬張。統一開通全省水、電、燃氣、有線電視等代繳費平臺,將部分產品發布到網銀及村村通等電子渠道。為全行業搭建信用卡、外匯、理財等服務平臺。牽頭與大型股份制銀行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促進業務多元化發展。
堅持資源積聚,打造人才隊伍。積極發揮省聯社人力資源服務平臺作用,通過制定人力資源規劃,完善大學生招聘、人才引進、競爭上崗、雙向選擇、交流輪崗機制,優化人員配置,為全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自2006年起,累計組織22萬余名考生參加統一招聘考試,累計引進金融、財經、法律、科技等專業人才2千余人。至目前,全行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3萬人,人數為成立之初的64倍。優化整合各種培訓資源,編制行業員工培訓大綱,建立行業內外培訓師資庫,充分發揮行業培訓服務功能,累計組織中高層管理人員、專業條線骨干、新員工等現場培訓4萬余人次,累計開展視頻培訓124期,年均培訓3萬余人次。
堅持輿論導向,做好正面宣傳。積極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有效提升全行業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地位。十五年來,被國務院辦公廳、省委、省政府辦公廳錄用信息百余篇,其中多篇獲得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敖K農信社最大限度支持‘三農’:姓農支農、責無旁貸”等稿件被《人民日報》、《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錄用;農村三權抵押、“陽光信貸”做法、春節送戲下鄉等典型事跡被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報道,從不同層面展示了江蘇農信改革發展成果和創新舉措。
文化鑄魂 —— 塑造全行業金融品牌形象
十五年來,省聯社以黨建文化為“魂”,以服務文化、責任文化為“基”,內鑄精神動力,外樹企業形象,引領全行業健康穩健發展。
黨建文化領航,強化改革發展保障。省聯社黨委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在全行業組織實施“農商先鋒工程”,全面開展“五心行動”,強化黨組織“五大功能”,為全行業改革創新和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一是扎實開展“政治核心行動”,強化黨組織“引領把關”功能,形成“黨企領導體制相融、黨企組織機構一體、黨企制度建設同步、黨企目標任務共擔”的工作格局。二是扎實開展“服務連心行動”,強化黨組織“聯系服務”功能。目前,全行業有黨支部1832個,在冊黨員23369人,占全體員工數量的42%。省聯社黨委通過將黨組織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納入經營管理機構和人員編制,開展黨員示范崗活動,提高黨組織活動的參與率和實效性。三是扎實開展“爭優盡心行動”,強化黨組織“示范帶動”功能。省聯社黨委以提升黨員素質和優化隊伍結構為立足點,以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落腳點,扎實推進黨組織先進性建設。四是扎實開展“黨群同心行動”,強化黨組織“凝聚保障”功能。省聯社黨委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通過黨建帶工建、帶團建、帶婦建活動,建立健全黨群一體化工作服務機制。五是扎實開展“清廉捫心行動”,強化黨組織“提升純潔”功能。將“兩個責任”要求融入到反腐倡廉建設責任狀,明確黨風廉政建設的基本職責和主要任務,建立健全履職考評機制。編寫警示教育典型案例、領導人員廉潔從業手冊,開展“廉潔從業、合規經營”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服務文化固本,塑造文明規范形象。引導全行業推進文明規范服務工作,不斷把文明規范服務要求嵌入到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一是對外形象日趨統一。省聯社從“統一符號、統一形象、統一品牌”出發,對全行業LOGO標識、色彩字體、行名與標志組合,以及網點門面設計、網點內部空間規劃、網點裝修設計風格進行指導性規范。省聯社“圓鼎”、“e路有我”已成為國家注冊商標。二是服務工作不斷規范。指導農商行對服務禮儀、服務流程和現場管理進行規范。通過建立內訓師隊伍或引入第三方服務團隊,固化文明規范服務;通過檢查、監控、聘請“神秘人”等對服務進行督查,提升服務效果;通過開展全行業業務技能比賽,以賽促練,提升員工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三是客戶體驗持續改善。鼓勵法人單位著眼于客戶需求變化,持續改進金融服務。目前,全省已有33家法人單位設立科技支行、消費信貸特色支行、特色行業支行86個,21家法人單位設立社區銀行123個,59家法人單位已開通微信銀行,54家法人單位實現移動辦理貸款申請。
責任文化蘊勢,增強內生發展后勁。引導法人單位把責任文化貫穿經營管理始終,對內強化崗位職責落地,對外強化社會責任履行,使責任理念在全行業“生根發芽”。一是明確崗位職責,推進崗位標準化建設。梳理完善行業崗位設置和分類,研究擬訂可供法人單位參考的崗位設置名錄和崗位說明書示范文本,切實推進行業崗位標準化建設。二是豐富工會活動,凝聚行業員工力量。指導法人單位建立職工之家,舉辦職工運動會、業務技能比賽、員工拓展訓練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回報社會。引導法人單位積極參與貧困村、貧困戶結對幫扶;積極參與貧困大學生圓夢行動,結對助學,幫助貧困學子圓大學夢;積極支援災后重建,向汶川、雅安地震災區和阜寧龍卷風災區捐款共計3560萬元。
使命委身終不悔,邀把星月做征程。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作為農村金融機構深化改革的探路者,江蘇省聯社將牢記歷史使命,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改革浪潮,不忘服務“三農”初心,憑借始終如一的責任感和主動創新的精神,堅持當好農村金融改革的實踐者、推動者、引領者,帶領全行業立足新常態,在服務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征程上繼續砥礪前行!
(此文發表于2016年9月19日《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