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農商力量” ——訪江都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尚修國
更新時間:2024-07-08
發放江蘇省首筆GEP生態價值貸,將綠色生態轉變為真金白銀;依據老年客戶群體特征,提升“適老化”金融服務水平……一段時期以來,江都農商銀行補短板,固根基,強優勢,顯擔當,夯實競爭基礎,各項工作有聲有色,令人矚目。圍繞核心競爭能力建設,江都農商銀行是從哪些方面入手,寫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又是怎樣精心謀劃的?“強化”支農支小定位,做得怎樣?針對上述的問題,《金融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江都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尚修國。
從五個維度入手寫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時報》記者: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江都農商銀行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做了哪些工作?
尚修國:作為服務地方金融的主力軍,江都農商銀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圍繞“產業、產品、供給、服務、創新”五個方面,以實際行動寫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聚焦產業突破,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以開展“科技金融深化年”活動為契機,建立科創企業專營服務團隊和特色服務支行,單列政策計劃、信貸規模、產品渠道和考核維度,推動信貸資源向科技創新關鍵領域傾斜。今年以來,累計服務專精特新等科技型企業400余家,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53.07億元。
聚焦產品創新,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圍繞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碳權交易等綠色產業,積極推廣“排污貸”“環保貸”等綠色信貸產品,探索開展排污權抵押、應收賬款質押、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量質押等多種新型融資產品,支持綠色企業發展壯大,截至3月末,綠色信貸余額7.9億元。成功發放全省首筆“GEP生態價值貸”,今年2月,主動參與市發改委會同中國人民銀行揚州市分行聯合推進的揚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評估系統的上線工作,并利用該系統完成首筆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為江都區一家企業評估其取水權價值207.72萬元,真正實現了企業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易計算、易操作、可變現”,為創新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聚焦金融供給,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持續提升普惠金融經營水平和服務能力,構建“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健全以“小微貸”“微企易貸”等產品為主的產品矩陣,加大對首貸、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推動普惠金融場景化、線上化建設,全面服務好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新市民群體。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46.23億元,總量占全區市場份額的80%以上。
聚焦服務提升,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秉承“一心利他惟精惟一”的經營理念,認真踐行金融助老“六個一”要求,加快廳堂適老化改造,增設老年愛心窗口,配備適老服務設施,組建金融服務志愿隊,打通綠色服務通道,優化老年客戶服務流程,提升老年客戶服務體驗。累計6家網點獲評“江蘇銀行業文明規范服務適老網點”稱號,28家網點獲評“揚州市銀行業文明規范服務適老網點”稱號。
聚焦創新驅動,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持續打造“小而美”的特色數字銀行,自主研發上線涵蓋走訪獲客、貸款管理和決策支撐為一體的“數字銀行實驗艙”系統,助力網格化營銷和線上客群經營管理。憑借該系統,江都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團隊同時榮獲“江都區工人先鋒號”“揚州市工人先鋒號”“揚州市技術攻堅獎”三個獎項。
《金融時報》記者: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江都農商銀行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尚修國:江都農商銀行將深入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五區”同創戰略目標,重點瞄準普惠金融,全力打造“五位一體”的服務模式,爭做“一心長伴”中小微企業成長的“伙伴銀行”。一是建立全面覆蓋服務新名錄。主動對接稅務、電力等部門,建立涵蓋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名錄庫,深入對接其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二是優化分層分類服務新模式。建立完善可持續的服務模式,針對名錄庫內不同中小微企業的特點,從“發展規模、發展階段、發展潛力”三個維度綜合衡量,匹配不同的產品和人員進行分層分類精準營銷。三是構建穩健高效服務新機制。積極對接上線省聯社普惠展業平臺,深化“數字銀行實驗艙2.0”,加快“客戶畫像”系統建設,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線上分層管理、分級服務,通過科技賦能構建服務機制。四是組建內外聯動服務新聯盟。以“黨建+”為突破口,組建政銀、銀企等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黨建聯盟,將服務合力轉化為推動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合力。五是打造金融為民服務新標桿。結合地區實際,深入開展服務升級工程,推動試點支行服務能力再優化、服務標準再提升、服務事項再豐富,在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后全面進行推廣。
聚焦三個“深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江都農商銀行如何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農商力量”?
尚修國:江都農商銀行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立足區域地方經濟,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大項目、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中,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農商力量”。
深化政銀合作,提質營商環境。一是主動服務重大項目。一直以來,江都農商銀行主動參與政府重大簽約項目、重點招商引資等活動,以保障項目需求為目標,在企業落戶、銀行開戶等方面提前介入提供“一對一”配套服務,在項目建設、投產達產等階段主動對接提供“一站式”資金支持。截至3月末,已累計信貸支持省市級重大項目18個4.3億元。二是深入開展外聯外拓。探索“行長+局長”“行長+鎮長”“行長+會長”模式,與12家部委辦局、3家鄉鎮、5個行業組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定期收集高新技術企業、新注冊企業、新型農業主體名單,不定期開展客戶共同走訪活動,切實打通業務、信息、合作、產品“四大渠道”,著力打造政銀合作新模式。截至3月末,累計共走訪客戶5000余戶,開展13次金融政策、金融產品和服務宣講活動,新增用信1693戶19.33億元。
深化銀企對接,做實助企紓困。一是主動走訪企業。堅持路在腳下,對農區8.43萬戶農戶、城區4.17萬戶個體工商戶、園區7159戶企業客戶、省級產品名錄4052戶清單客戶實行“796”常態走訪,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和資金需求,配備差異化的產品組合和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服務力度。二是主動紓困解難。開展“普惠貸款攻堅季”活動,推動小微和民營企業貸款利率水平適度下降,主動代繳資產評估費用、產權登記費用等,讓企業成本“應降盡降”。充分運用無還本轉續貸和政府轉貸基金,主動讓利、靠前服務、無縫對接,讓到期貸款“應轉盡轉”。積極申請央行支農支小再貸款傳導貨幣政策效應,打造“政銀?!焙献髂J?,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大力推廣“蘇農貸”“蘇科貸”等政策性金融產品,讓政策紅利“應享盡享”。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年初下降60個基點,累計為934戶普惠小微企業實施轉貸25.93億元,減少融資成本2000多萬元。
深化網格營銷,提升服務能力。一是聚焦服務“圓心”。借鑒政府社會治理網格化的經驗,將全區工業園區、專業市場、城市社區、鄉鎮村部劃分為381個網格,派駐200多名客戶經理進駐各網格,充分弘揚新時代江蘇農信“背包精神”,確保每個網格都有專人走訪、專人營銷。二是延長服務“半徑”。以“三農”金融服務需求為導向,加快“人社就近辦”“農商·蘇服辦”“15分鐘醫保服務圈”等線上線下渠道場景建設,將高頻政務業務延伸到網點進行辦理。截至3月末。建成普惠金融服務點298個,轄區內行政村覆蓋率達100%;打造“農商·蘇服辦”網點228個,累計辦理各類政務服務6萬筆。針對群眾辦理公積金相關業務排隊時間長、手續繁瑣、申報資料多等問題,江都農商銀行在全省首創,聯合揚州地區其他農商銀行,開通揚州地區公積金線上服務,涉及公積金查詢、申請、貸款等5大類10多項服務,全部一鍵解決、線上辦理,無需群眾線下跑。該項業務開通以來,已有10萬余人開展線上查詢、申請、提取等相關業務。
采取四個舉措強化“支農支小”定位
《金融時報》記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定位”,江都農商銀行如何貫徹落實一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強化”支農支小定位?
尚修國:江都農商銀行將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部署要求,緊緊圍繞省聯社“3741”戰略部署,始終堅守扎根本土、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積極踐行“主力銀行、伙伴銀行、百姓銀行”的使命任務,以有序有力的貫徹落實、高質高效的發展成果交好新征程“答卷”。
一是發揮黨建共建合力。主動對接鄉鎮黨委、政府,全面簽訂黨建共建暨戰略合作協議,探索“黨建+金融”合作新模式,構建“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選派支行行長、部室經理赴鄉鎮、村委、部委辦局掛職金融特別助理,派駐金融服務隊、客戶經理進駐各建制鎮,全面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業務受理、專業信息咨詢、金融知識宣講等服務,實現“金融網格”與“治理網格”深度融合。
二是踐行支農支小使命。圍繞堅守支農支小發展方向,深度聚焦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重點目標客戶群,匹配對應的信貸產品,開展差異化營銷服務。加快渠道建設,深入排查研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行業,提供一攬子高效金融服務,實現中小微企業金融需求全方位對接。
三是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主動對接服務“鄉村建設行動”“千萬工程”,以助力新農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文旅產業發展為抓手,通過盤活資金存量、用好信貸增量、優化信貸投向等舉措,加大相關產業的信貸支持,為實體經濟提供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立體式、綜合化金融服務,使資金真正投向實體經濟。
四是提升普惠金融質效。以“陽光信貸——整村授信”提質增效工程和“富農易貸”推廣提升行動為抓手,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微企業以及社區、城鎮居民的服務力度,務求農村網點整村推進、城區網點整圈推進,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實現“批量授信”對廣大農戶、社區居民的全覆蓋。 (該文發表于2024年6月27日《金融時報》)